文丨伊姐
轉(zhuǎn)載自公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豆瓣評分高達8.5分的電影《狗十三》,五年前拍完,最近終于要上映了。
影片以兩條狗的去留為主線,描繪了一幅中國式家庭關(guān)系的畫像,一個少女李玩在青春期的成長蛻變在留白里戳心。
那不是跳著走完花路的美好旅程,而是裹挾著無數(shù)孤獨與妥協(xié)的艱難跋涉。
成長于離異家庭,李玩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
父親重組家庭,她有了繼母,又有了弟弟。
“李玩的‘玩’字是隨便起的,但男孩子的名字要慎重。”
家里人“重男輕女”的態(tài)度,已經(jīng)暴露了她在這個家庭的地位。
在李玩生活中缺位的父親,為緩和父女關(guān)系,買了一條狗送女兒。
從不理不顧,到形影不離,熱愛物理的李玩給狗起名“愛因斯坦”,這個對她無比依賴的小生命,何嘗不是她少女孤單心事的寄居與依靠。
只是“相依為命”的日子不長,愛因斯坦的走失,引發(fā)一系列家庭沖突。
李玩“過激”的反應(yīng),不被理解,只剩責罵。為了找狗,爺爺受傷,奶奶走失,父親暴怒之下用拳頭擺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后的掙扎。
她只能接受之后來家里的“假”愛因斯坦為真的事實;
只能在所有人流水線般擠出的笑容里,無比尷尬地祝福弟弟生日快樂;
只能在成年人的飯局上,直面父親的食言,和“陪您一起吃飯才是天大事”的官方逢迎。
從“任性”到“懂事”,李玩用無數(shù)妥協(xié)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可是這成長的代價,太苦,太傷人。
有人在看過電影后說,如果你沒看哭,沒感到扎心,那么恭喜你,說明你沒有成長于類似這樣的原生家庭。
這種成長的隱痛,伴隨一生。午夜夢回,都是玻璃碴扎破手心的隱痛。
《狗十三》揭開了“懂事式”家庭教育的殘酷面目。
父親致力于把女兒訓(xùn)誡成一個“懂事”的孩子,所有大事小情都以“懂事”為最高標準。
他要女兒懂事,于是要她收起傷心難過,歡天喜地接納新狗,最好感恩戴德面對全家人的一番好意。
他要女兒懂事,于是可以放下約定,理所當然要女兒陪飯、敬酒,無視孩子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
父親對“懂事”的理解,是要李玩遵循大人的意志成長,圍繞他建立的生活秩序維護好表面的一派祥和。
父權(quán)家庭里,成長變成一件沒有自由意志的“苦差事”。
李玩對探索宇宙的興趣,就像對生活的想象力一樣,溺斃在父權(quán)的強勢教育之下?!叭说氖露紱]研究明白呢還研究天上的事兒?!”
而李玩的父親自己又何嘗不是可憐人?
對爺爺畢恭畢敬不敢頂撞,對爺爺一個不高興就要順勢轉(zhuǎn)嫁到女兒身上的中年男人,正是因為自己生長于父權(quán)集中的家庭,才會將這種教育“悲劇”延續(xù)到下一代。
最后對失敗的親密關(guān)系的償還,也唯有痛哭一場,掩面難“再回首”。
記得劉璇老公曾在綜藝節(jié)目中提到自己與父親的關(guān)系,非但不親密,還恨過父親。
直到后來母親告訴他父親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他才明白,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父愛的父親,怎么可能會懂得為人父該怎樣正確地愛兒子?
武志紅老師曾提過,家為何會傷人?
其中有一點印象很深。人在社會中追求“權(quán)力關(guān)系”,是為利益;但不能把權(quán)力關(guān)系放置于家庭,因為在家里,人與人需要的,是理解。
父親愛女兒,但非逼著擅長物理的她改報英語興趣班。
爺爺奶奶撫養(yǎng)李玩,卻十幾年都不知道她喝不了牛奶。
學(xué)長喜歡李玩,在她難過時走近想要親吻,被拒后他說以為她需要安慰??伤枰氖抢斫獍?。
這就是為什么每個人都說“愛”,最后卻把愛變成了傷人的匕首,甚至把對方最珍視的部分殺得片甲不留。
畸形的“懂事式”教育,“殺”死了青春期少女李玩。
她“死”在了在街上跟牽著愛因斯坦的女人說抱歉的時候,“死”在了得知新狗絕食死掉后冷靜說“謝謝”的時候,“死”在了爸爸飯局上低頭一口一口咽下狗肉的時候……
別把世界讓給你鄙視的人。
可是,現(xiàn)實的殘酷是,那些已慣性妥協(xié)到無路可走的大人,還是無意識地逼孩子步自己的后塵。
而那些有過的反抗與掙扎,就像電影里,那半張貼在墻上的“尋狗啟事”,搖搖欲墜,只能證明自己曾經(jīng)來過。
導(dǎo)演曹保平的電影,大都是現(xiàn)實主義題材,不同話題,卻總能找到與現(xiàn)實對接的犀利的切入點。
《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等,都是利用人物強烈的心理沖突,展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弊端與矛盾,讓人在巨大的情緒撞擊中,對人性產(chǎn)生思考。
《狗十三》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產(chǎn)青春片,青春是一個幌子,背后撲面而來的,分明是我們躲不開的一整個的操蛋人生。
曹保平說,第一次看到劇本,就被打動,但很快就忙活其他的項目,一年后,再拾起劇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種洶涌的力量?!?/span>
焦華靜說,選擇這樣的人物去描寫,是因為女主角李玩并沒有經(jīng)歷猛烈碰撞,本身也不是極度叛逆的女孩,“上一代的父母經(jīng)歷了很多物理層面的疼痛,比如貧困,但這一代的孩子,成長是暗波涌動的,希望大家知道,這依然很痛。”
在超前點映會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10歲男孩的提問。
他對于李玩最后裝作高興,在眾人的注目下,若無其事吃掉狗肉那一段,無法理解——“她為什么要吃啊,不想吃就不要吃啊,要是我,一定不吃!你們可以解釋一下嗎?”
大家哄堂大笑。
編劇焦靜華意味深長地說:“我覺得你的表現(xiàn),就是這個提問最好的答案……我希望你永遠也不理解,不理解,才是對的成長。”
導(dǎo)演曹保平說:“我希望你五年后,十年后,還可以堅持自己的答案?!?/strong>
我真心希望看到,因為受到了上一代給我們的傷害,這一代的父母,可以努力掙脫這種輪回,帶著覺知,真正地尊重一個孩子,而不是馴化一個孩子。
希望我們在家庭生活里,可以允許“活力”和“真實”的存在,不要過早用“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去催熟孩子,速成為社會接納的樣子。
那樣的他,只是一個“假大人”,在成年之后,他還得遇到童年那個支零破碎、并不是真正的長大的自己。他余生要付出太多,父母看不到的代價。
在這場殘酷青春里,為人父母者,需要去重新理解你的孩子。
作者及授權(quán)
伊姐(周桂伊),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3歲出版暢銷書《認知差:你比人生贏家差在哪》。專訪明星十余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guān)于育兒、關(guān)于婚姻、關(guān)于愛。原創(chuàng)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我們已獲授權(quán)。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