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美國色彩機構?PANTONE?公布2019年年度代表色是活珊瑚橘,國際標準色號是Pantone 16-1546。活珊瑚橘是一種以金色為底色的橘色調,看起來是充滿無限生機與活力的顏色。
PANTONE?解釋了這款色彩的靈感來源是珊瑚。因為珊瑚是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與庇護所”,希望“活珊瑚橘”也能像珊瑚礁一樣,“在充滿變化的生活中能帶給我們溫暖與養(yǎng)分”。
看著如此溫暖又明快的色彩,不由得讓人想起一部紀錄片《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
《追逐珊瑚》 豆瓣評分:9.0
*拉至文末可查看本片觀看鏈接的獲取方式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杰夫·奧洛威斯基 (Jeff Orlowski),這是他繼《逐冰之旅》后,再次針對全球變暖問題來進行拷問。不過這次他鏡頭瞄準的不是融化的冰川大陸,而是花了四個月,潛入海底記錄珊瑚白化的現象。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有珊瑚專家開始觀察到珊瑚白化的現象,大片的珊瑚礁在短短幾周內迅速白化,只是那時人們沒有探究出其背后的原因。
而第一次出現全球珊瑚白化是在1997-1998年之間,有大量的珊瑚白化,甚至死亡。第二次全球珊瑚白化是發(fā)生在2010年,隨后在短短的五年間,珊瑚白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全球大范圍地出現了第三次珊瑚白化。
后來專家們做了很多實驗,發(fā)現這并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是一種光害。而唯一能導致珊瑚白化的原因是水溫升高2℃。
因為珊瑚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在持續(xù)幾周的2攝氏度左右的海水升溫狀態(tài)中,其體內的海藻開始大量囤積過氧化氫,而過氧化氫會同珊瑚礁巖發(fā)生化學反應,珊瑚蟲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將海藻排出體外,從而造成珊瑚白化現象。
也就是說,珊瑚白化并不是一種自然現象,也不是珊瑚必經的一個周期,而是二氧化碳排到大氣層,導致全球氣候變遷所引起的。
當你燃燒化石燃料,即石油、瓦斯、炭等,二氧化碳會上升到大氣層,困住熱氣,大氣層上有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熱能就會越來越多。
很多人感受不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變化,那是因為93%被溫室氣體困住的多余的熱,都被海洋吸收了。
有些人可能會問,珊瑚白化只是它自己所屬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種變化,于我們人類來說,又有何干系呢?
珊瑚是巨大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就像森林里的樹木,沒有了珊瑚礁,海洋中四分之一的生命都會受到影響。
首先珊瑚礁對海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基本都是動物繁殖場,25%的海洋生物都仰賴珊瑚礁生活。
其次對人類來說,我們有五億到十億的人仰賴珊瑚礁當做主要食物來源。人類的蛋白質很多來源于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且海洋周邊的地區(qū)經濟來源也大部分來自海洋生物。
而且許多幫助人類的新藥物也都來自海洋,有一種藥物叫做前列腺素,就來自海扇,可以抗癌;還有一種藥物叫作苔蘚蟲素,來自珊瑚根莖,一樣可以抗癌。
除此以外,珊瑚礁還可以產生防波提,保護我們免受熱帶氣旋帶來的巨浪侵襲,且可以隨時重建。
試想,如果到最后所有珊瑚礁都死亡了,我們整個人類社會能幸免于難嗎?
就像珊瑚礁生物學家說的,“去思考一個物種的命運很容易,但難以解釋的是,這是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崩解的開始,不只是種、屬、科、目,我們講的是整個綱的有機體,都有可能絕種?!?/span>
在經歷了100多天的觀察后,這部紀錄片的所有參與者帶著自己的拍攝成果,開始了宣傳保護珊瑚礁的工作。
查克和崔佛將一輛校車打造成珊瑚礁教室,開始巡回,讓全國各地的小朋友認識海洋。
理查和他的團隊成立了海洋機構,全力為海洋服務。他們發(fā)起一項企劃,名為“50座珊瑚礁”,尋找和保護可以成為未來種子庫的珊瑚礁。
而我們同樣可以為保護海洋、保護珊瑚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少用一次性塑料產品、綠色出行、使用清潔能源等等。
畢竟,誰也不想,以后我們的孩子只能通過動畫片、水族館或者VR設備來感受色彩絢麗的珊瑚吧?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