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需要怎樣的“博物旅行”

中國孩子需要怎樣的“博物旅行”

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468次分享。

2014年7月,為期兩周的“科技少年美國行”之設計思維夏令營落下帷幕。少年商學院博客之前分享了總結篇《為什么“小而美”的夏令營越來越受青睞》,以及斯坦福創(chuàng)造力課堂篇《從敢于認錯到主動試錯,短暫游學何以讓孩子們更有自信》,今天學院君和大家分享此專題的第三篇,關鍵詞是在歐美頗為流行的“博物旅行”。

在美國,博物旅行對青少年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學習的習慣,行走的習慣。他們從不被學校的教室和書本而束縛思想,從不為應付期中期末考試而閉門造車。他們視大千世界為真正浩瀚的知識海洋和學習課堂。他們隨時隨地提出問題,不管這問題乍聽起來有多不靠譜或不專業(yè),沒關系,重要的是提問的習慣,然后去想、去做、去驗證,這樣一種體驗式學習的方法,使得知識變活,并成為自己大腦里永不會“丟失”的私有財產。

硅谷科技創(chuàng)新博物館、Intel博物館、加州航空航天博物館、火車博物館、加州自然科學館……兩周的時間里,少年商學院的學員們一會兒“飛天”,跟著越戰(zhàn)老兵深入飛機尋找“黑匣子”,一會兒“遁地”,在火車博物館聆聽美國西部開發(fā)時幾萬華工的貢獻;今天穿防塵服,明天做磁帶原理實驗……探訪了舊金山灣區(qū)幾乎所有科技主題的博物館,他們在曾于美國中學任教的少年商學院合伙人Evan的精心籌備和帶領下,也來了一場別樣的“博物旅行”,盡管仍有遺憾,但孩子們大體知道了到底應當怎樣“逛”博物館,以及如何進行體驗式學習。

(在加州航天航空博物館,汪同學操作F-16戰(zhàn)斗機駕駛艙模擬器。)

預熱:要參觀?請先制作太陽系模型

有人說,美國孩子是在博物館里長大的。美國的博物館可不只是一個藏品儲存空間,還是一個絕佳的學習課堂:現場有專業(yè)人員進行解說,其中有不少人已從事多年與博物主題相關的工作;有全景式電影廳,在一場視覺盛宴中掌握相關知識;有專門的分享空間,老師可以與學生在這里進行開放式互動;有專門的家庭教育計劃,歡迎父母帶孩子參加活動……

為了使孩子們第二天去博物館參觀時能夠聽得懂并能夠活學活用,少年商學院的作法是,在前一天晚上開展一堂趣味英語或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課,提高大家對專業(yè)詞匯的認識以及對專業(yè)知識的應用。

“請動手制作一個太陽系模型?!北热缭趨⒂^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前一天晚上,學員們就領到了一個預熱課題。從老師手里接過紙板,同學們得根據老師剛剛講授的行星分布、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等知識,自己動手制作模型,并在每個星球模型上寫上對應的英文名稱;之后展開頭腦風暴。

(一組同學用紙板完成的太陽系模型。)

提問:“黑匣子可不是黑色的”

“黑匣子可不是黑色的哦?!眳⒂^加州航天航空博物館時,隨行的向導指著眼前這個橙色的黑匣子向同學們說道。這名向導是一名退役的飛行員,參加過越戰(zhàn),并到中國執(zhí)行過任務。

黑匣子是飛機專用的電子記錄設備之一,本不在博物館特意介紹的范疇內,沒想到參觀過程中,同學們主動提出要看“傳說中的黑匣子到底長什么樣”——之所以說“傳說”,是因為MH370迷航事件報道中,黑匣子的失蹤被反復提及。這位美國老兵欣然答應帶孩子們前往機尾,看安裝在那兒的黑匣子。

就像前文里所講的,博物館里有不少專業(yè)的解說人員曾從事多年與陳列主題相關的工作。美國海軍大黃蜂號(航母)博物館的向導同樣是一名退休老兵,“我受過的最嚴重的傷不是在戰(zhàn)斗中,而是在修被臺風打壞的機頭的時候?!?/span>老兵站在甲板上,講著自己的參戰(zhàn)故事,話音剛落,一個同學便舉起了手,“那這搜航空母艦現在還能用嗎?”老兵馬上收起笑容,嚴肅地答道,“只要加滿油,它就能執(zhí)行指派給它的任務?!?/span>

動手:用錫箔紙,剪出一首歡樂頌

“剪出不同形狀和長度的錫箔紙,貼在紙卷上后,交給我。”一位向導發(fā)下來一些錫箔紙和剪刀,“通過控制紙的形狀和長度,加上電擊,我們就能聽到美妙的音樂了?!?/span>

這是少年商學院學員們在Tech Museum里做的一個磁帶原理實驗,現場有電擊的儀器,只要同學們剪出自己的“簡譜”,就能在向導的幫助下檢驗成果。旁邊的墻上貼著不少成功奏出音樂的案例,一個同學興致很高,說要剪出一首歡樂頌,無奈錫箔紙被電擊之后卻發(fā)出了一段斷斷續(xù)續(xù)的“四不像”,這反倒讓大家樂不可支。

(按照工作人員指示,認真地剪貼作品。)

?

(工作人員把同學們剪貼好的錫箔紙放到測試用的導電儀器里。)

參與實驗之余,也有同學臨時充當了現場工作人員的小幫手。在Intel博物館,團隊里的夏同學幸運地被現場的工作人員選中,可以試穿防塵服!原來,電腦芯片的消毒標準必須比醫(yī)院的高出一萬倍,流水線上的工作人員每次開工前都得全副武裝。

?

(當模特可不是件輕松事,穿上防塵服的夏同學,成了講解員現場介紹防塵服的小幫手。)

不過現場體驗可不總是充滿笑聲,有兩個同學就在火車博物館里被嚇得夠嗆,“老師,你看!那里好像有人!”這兩人指著一輛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餐車,異口同聲說道。原來,餐車上有個模擬假人正在給大家“煎牛扒”。

鞏固:現場記錄,為課后作業(yè)做準備

如果你覺得博物旅行是輕松的,那你可就錯了。除了聽專業(yè)人員的分享,現場體驗各種實驗和模擬器材操作,同學們還得邊走邊記,為回酒店之后要做的“課后作業(yè)”做準備:加州自然科學館的“畫出你最喜歡的兩種海洋生物和兩種陸地生物”;糖果工廠的“從原料到成品的五個步驟”;“Intel和微軟的logo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每次作業(yè)老師都會“批改”,并收集歸檔,以此見證每一個少年的科技之旅。

“您能給我講講這個剖面里的器材是如何運作的嗎?”就在團隊準備離開加州航空航天博物館時,團里的杜同學忽然被旁邊一架飛機的發(fā)動機橫切面給吸引住了,沒等老師走過來呢,她自己就用英語和向導聊開了,邊聊邊在筆記本上寫著什么。

而在火車博物館的一名向導更是被四個抱著筆記本的同學團團圍住。當時他正在講當年美國西部大開發(fā)時幾萬華工的貢獻,幾名同學就湊上去了,他們顯得很吃驚,不停地在本子上記著。

當時我們站在一個偌大的室內展廳里,這里被改造成當年美國西部大開發(fā)時的一個礦景,上面散落著不少華人勞工住的工棚,一輛運煤的火車正“呼嘯而來”。

(火車博物館講解員正在介紹在美華工的歷史。)

?

反思:重要的是養(yǎng)成習慣

中國人旅行,常被詬病為“上車睡覺,景點拍照,下車撒尿,最后什么也沒得到?!钡乾F在這一代以75后甚至80后為主的父母,借用電影《后會無期》中的句式來說,他們觀過世界,也有著正確的世界觀。他們希望無論是自己還是孩子的旅行,能夠真正的有所思、有所得,他們也正是這樣做的。

少年商學院留意到,一場“博物旅行”的小風暴,正在一些中國學校和家庭當中流行起來。一言以蔽之,如果說美國孩子整體的創(chuàng)造力比中國孩子強的話,并不在于他們的大腦有多發(fā)達,而在于他們有著一個好的氛圍,并早早養(yǎng)成了一個好的習慣,且老師和父母在敦促他們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角色。現在,世界是平的,中國孩子培養(yǎng)好習慣,我們追趕,一切都還不算晚。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