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少年商學院(ID :youthmba)的第1405次分享,作者Apple媽咪有3個孩子,曾供職于“四大”,后DIY技術移民新西蘭?,F(xiàn)為創(chuàng)業(yè)者,微信公號apple_mammy。我們已獲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同樣是去學那18般武藝,主控權放在小朋友手心,還是在你我這里?——這些年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一直充數(shù)著某種戰(zhàn)爭的味道。
在這硝煙彌漫、焦慮四起、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競爭世界里,愿意跟隨孩子的速度,安于做一位輔助者而不是領導者的父母,正在與日俱減。即使不少爸媽在小朋友學齡前心態(tài)豁朗,隨著孩子長大、入學,被周圍越來越多的“牛娃們”包圍,也很難繼續(xù)保持淡定。
“虎媽式教育”,大家耳熟能詳了。而所謂“羊媽”,是與“虎媽”采取截然相反的教育方法,是種粗放式的教育方式,源于芬蘭。而我今天想聊的話題就是:面對各種壓力,羊媽羊爸們,你是否感到糾結,甚至正在考慮投奔“虎父虎母”的陣營?
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
是的,千萬不要。即便這世界瞬息萬變,龍爭虎斗,鹿死誰手;即便我們的孩子,在全權控制下,也許可以比牛娃更牛娃。
?
▋最可怕的,莫過于長大后對人生沒有任何想法
教育家董仲蠡老師說:這世間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他的學生問的最普遍的問題是:
“老師,我不想工作,別的同學都去考研了,我是不是該考個研?”?
“老師,我爸想讓我出國,我媽不放心,我自己也有點害怕。我該怎么辦?”
“老師,我本科讀的是經濟,碩士讀的是環(huán)境工程,畢業(yè)之后應該找個什么樣的工作?”
“老師,我以后應該做什么?”
這種迷茫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我們教了十幾年,學生學了十幾年,最終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而如果個人都不知道想做什么,國家與民族更不知道該做什么。
為什么會不知道?是否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的孩子從來沒做過自己的領導者?到那一天長大成人,是否依舊應該是您——父母親大人——來告訴我,我要做什么?
你可知道,最可怕的,并非我們的孩子無法十項全能;最可怕的,是我們的孩子逐漸長大,卻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想法。
十月底的時候,趁著國內的金秋季節(jié),我?guī)е?歲多的小女兒回國省親2周。4歲和6歲的哥哥,因為分別在上幼兒園和小學,所以把他們留在了新西蘭,由老人幫忙照看。因為難得回國,高興之余,也把孩子們日常學習之類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
每周四,是哥哥學校里的新聞日。按慣例,我會提前個幾天和孩子討論一下每周的演講主題,問問孩子大致準備講些什么。而回國這段時間,我和老公都徹底忘了這事兒。直到回新西蘭后的第一個周四早上,我才驚覺:這孩子該不是前幾個周四都沒參加新聞日吧?立刻在線看了那個星期的主題是:給大家描述一個角色,并帶來一張這個角色的圖片(Describe a character,and bring a picture of your character)。想來孩子根本沒和我提過這事,肯定是忘記了。
“你今天新聞日的內容準備了么?”
“當然,我要講Peter Pan?!?/span>
“Peter Pan是什么?”
“就是我看的一本書,里面有個會飛的男孩叫Peter Pan”
“那你有他的圖片么?”
“當然有,我昨天在圖書館把Peter Pan的圖書借回來了已經?!?/span>
后來追問之下才知道,我不在家的每個周四,孩子都有自己準備新聞日的內容。不僅如此,6歲的哥哥也逐漸開始思考他自己的學習問題。有一次,他和我講:
“媽媽,我最討厭星期三了,星期三我們要做語法本子,我每次都來不及做完?!?/span>
“嗯,語法是挺難的,媽媽小時候也經常被語法弄得頭疼。你的同學都做得很快么?”
“是啊,比如A,比如B,他們就做得特別快,做完他們就出去玩了。如果我也能做那么快就好了?!?/span>
“也許A和B在學校之外也花了點時間在語法上,所以他們在學校里就做得快了吧。你需要媽媽幫助你么?”
“嗯,需要的。是不是我在家做些語法的話,學校里就會做得快了?”
“我覺得是,但是媽媽不知道你語法的進度學到哪兒了,你需要媽媽去問問你老師么?”
“好的,那明天放學你可以來問我老師?!?/span>
誠然,我的孩子離“牛娃”相去甚遠,但是看到6歲的他開始逐漸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進行思考,我感到高興。我不希望,待到他將來考大學那會兒,還會來要我決定,媽媽,我應該上哪個學校?填哪個志愿?我要做什么?
▋虎媽羊媽的區(qū)別不在育兒要求,而在引導方式
很多人以為,“放養(yǎng)”是最輕松的教育方法,壓根不去管孩子就是“放養(yǎng)”。若照這么說的話,豈不是全盤否定了教育的意義?孩子放任自流即可,根本不需要教。
當然不是。無論虎媽還是羊媽,都堅信學習是小朋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博學廣聞,術業(yè)專精,鼓勵小朋友走出舒適區(qū)(Comfortable Zone),不斷發(fā)展和超越自己,是不變的共同追求。
那區(qū)別在哪呢?區(qū)別在于,羊媽羊爸的角色是引導,而絕非控制。具體來說,引導是指:
1. 幫助孩子廣泛涉獵,并允許孩子在各種學習中做選擇。
2. 選擇前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讓孩子自己承擔選擇所產生的后果。
3. 若孩子在某種學習中遇到困難而退縮,給予幫助、鼓勵,或變通方案的選擇權,真實協(xié)商,不強迫。
4. 敏感于孩子的特長和興趣變化,因材施教,而不被家長間的比較或功利目標束縛。
在我的工作筆記本之外,還有一本關于孩子教育的私人筆記本。上面分別記錄著3個孩子在各個維度的發(fā)展情況。具體包括:英文能力、中文能力、邏輯能力、構建能力、音樂藝術、體育運動、自理和家務能力,以及社交娛樂活動8個方面。在每個維度上,我都記錄著每個孩子正在發(fā)展的方式,我能幫助他們的余地,以及近期可以嘗試的事情。
比方說,在英文能力這個維度上,我對3個孩子的方式,分別是:
1歲半的小女兒,多放英文兒歌和講英文故事。
4歲半快上小學的小兒子,有空陪他寫寫字母,多下載他這個年齡段的IPAD英文故事給他自己看。
6歲半新西蘭2年級的大兒子,由于已經不太需要借助IPAD閱讀,所以我會多陪他去圖書館借章節(jié)英文書來看,同時也幫他下載哈利波特之類的英文音頻故事給他自己聽。至于學校里的功課,我只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協(xié)助。
若單看這本私人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恐怕沒人會相信我是100%的“羊媽”。可事實上,我的孩子們完全不知道我存著這樣一個筆記本,作為他們的教育大綱。正如《名師堂》里所言,教育這件事,從來就沒有順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讓孩子覺得“一切是順其自然”,而這背后,真正是在考驗父母的功力。
換句話說,“羊媽羊爸”所要花的心思一丁點兒也不比“虎式”教育少。
?
▋允許孩子退縮偷懶,不等于放棄原則
用心的同時,還必須讓孩子覺得一切順其自然。比如,我從沒有,哪怕一次,未經孩子同意,任意幫他們報名任何課外班。我從沒有,哪怕一次,在孩子不情愿的情況下,強迫他們進行任何學習。
好在新西蘭的課外班,也沒有什么終身綁定制,通常都是一個學期(10周課時左右)一報名,每個學期快結束的時候,我都會和他們一起看看,哪些下學期繼續(xù)上,哪些下學期不上了,以及哪些課外班可以去個試聽課看看再決定。
作為小朋友來說,志趣發(fā)生變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也是我們每個成人經歷的真實生活,我們自己也完全可能一段時間著迷音樂,另一段時間著迷體育。
比方說,孩子們學游泳,剛來新西蘭的時候學了一年多,忽然有一陣就是不想繼續(xù)學了,他們自己決定暫停,那段時間,兩個孩子開始迷上了踢足球,弟弟幼兒園里面有足球課,哥哥小學里面也參加了自己的球隊。后來夏天到來,球隊歇息的時候,兩個孩子又想到繼續(xù)去學游泳了。
當然,也有一些學習,是需要持續(xù)性投入,不容間斷的。嗯,比方說,鋼琴。對于孩子學鋼琴這件事,我一直持保守態(tài)度,主要是自己童年有琴童的陰影。在父母的監(jiān)督下,苦練了數(shù)年琴,風雨無阻,節(jié)假不論,當時看雖有小成,但待到長大成人后卻再沒碰過鋼琴。
所以,我從來不覺得我的孩子要學鋼琴。直到半年前,孩子在學校音樂會上聽到好朋友漂亮的琴音?!皨寢?,我也可以學鋼琴么?”當6歲的哥哥小心翼翼地向我請求時,我竟陷入糾結。
在我的奧克蘭工作室里,和同事隨意聊起彈琴這個話題,不料竟人人都有“感慨”。男同事N深藏不露地說,他小時侯父母逼著練到電子琴十級,后來再沒碰過;女同事M說,兒子4歲那年給買過鋼琴,后來在國內給孩子置辦學區(qū)房搬家,覺得太占地方,加之孩子上小學后太忙了,鋼琴根本就沒被帶去新家,都現(xiàn)在都擱在國內老家捂著。
然而,面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對鋼琴的憧憬渴求,我最終妥協(xié),和孩子達成以下共識:
1. 先買成本比較低的電鋼琴,若你能堅持2年以上,媽媽考慮投資鋼琴。
2. 學鋼琴是個艱苦且枯燥的過程,當然,學任何樂器都一樣難,而且必須每天練習,若你半途而廢,那么以后都不要跟媽媽談想學任何樂器了。
在上述兩項共識基礎上,孩子開始學琴。新西蘭的彈琴老師說,這么大的孩子,每天練習15-30分鐘即可。就這樣,孩子答應他每天練習至少15分鐘。
可即便是15分鐘,剛開始的新鮮勁兒過完之后,小朋友就開始扭扭捏捏了,老想著偷工減料,這也完全在我意料之中。每次孩子退縮偷懶的時候,鼓勵他的同時,我都會重申他具有選擇權。
事實上,孩子最終沒舍得丟掉彈琴,半年后的今天,幾乎已經不需要大人督促陪練了。雖然,每天只有15分鐘,比起動輒苦練1、2小時的琴童,那是差遠了。但我仍然覺得他很棒,因為,繼續(xù)堅持彈琴這個事情,完完全全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啰嗦了這么多,我只是想通過親身經歷,表達我的所思所想,表達我對羊媽式教育的理解與堅持?!把驄尅辈⒉灰馕吨^對的放手不管,但我永遠不要也不會變成“虎媽”。教養(yǎng)孩子的路上,每個家庭的故事都能寫成一本事,希望也能聽聽大家的想法。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