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制定夏令營父母行為守則,發(fā)人深省

11歲男孩制定夏令營父母行為守則,發(fā)人深省

 

文|Jessica Lahey

源自www.theatlantic.com

翻譯|Karen Mushroom

編輯|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我兒子11歲。在出發(fā)去夏令營之前,他制定了一套明確的父母行為守則,供我們在他參加夏令營期間遵循。

我們可以在家向他道別,但只要我們去了營地,那么,嚴格禁止對他表現(xiàn)出關心、幫他整理床鋪、替他收拾東西或者提前跟他的伙伴們混臉熟。

我們可以在登記處附近晃晃,可以幫他把行李搬進房子去,還可以跟他的指導老師握握手,而我們的監(jiān)護權也就僅止于此了。

他希望我們說再見,然后離開。

有時需要放下父母的“直覺”

我丈夫為這些要求吃了一驚,兒子渴望看見我們從他身邊離開,這標志著“強大”——他的自我意識增強了,但這也給我丈夫提出了巨大的考驗。

我倒并不吃驚,因為我完全理解兒子對獨立的渴望。我小時候也去露營,當時,雖然我十分崇拜父母,但我同樣期待在離家那段燦爛的夏日時光里,尋獲獨立自主,雖然我非常想念父母,但沒有他們陪伴的時候,我通過了游泳測試、學會了潛水、第一次步行了 5 公里、在黑漆漆的森林里獨自度過了三個晚上。

后來我才知道,并非所有父母都像我父母那樣“心大”——沒有哪個父母會否認大自然的深入體驗,能讓都市里長大的孩子褪去嬌氣和浮躁,但當他們真的把孩子送進大自然時,他們卻很容易一驚一乍,變得焦慮——我的一些朋友,光是看到營地里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都會眼眶泛淚。

但為人父母,我也能體會這種擔心并非空穴來風。不少野外訓練營都提供上天、入地、下水的戶外運動訓練,孩子們可是樂在其中,但對不少家長來說,這卻是噩夢:孩子可能只在腰上綁著一根繩索,就得踩上森林里繃直在大樹的樹冠間那條長長的鐵鏈,依靠懸掛在頭上的幾根木頭前行;孩子可能得獨自一人,走過一條長長的索道,底下是湍急的河流……

11歲男孩制定夏令營父母行為守則,發(fā)人深省

當孩子爬過山坡,手上腳上都是傷時;當孩子劃著皮艇,在白色的水里漂流時;當孩子把自己搞得滿身是泥,晚上回去,連個干凈的澡都沒時間洗就累得睡著時……父母,尤其是媽媽們的直覺總是:放棄吧,我們回到干凈溫暖的小屋,晚飯煮好前,大家還能一起看幾集迪士尼動畫——過去幾千年來,媽媽們不都是這么保護自己的孩子的么?

但當這個直覺冒出來時,我們更需要傾聽理智和更深層的內心所說的話——這些又在勸孩子留下。孩子們來參加夏令營,攀登、徒步、征服……不就是為了獲得點什么嗎?作為父母,我們又怎么能用自己的恐懼,去干擾他們的成長?

8件父母再急也不能代勞的事

夏令營,與其說讓孩子學會獨立,不如說讓父母學會目送。

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曾說,童年需要一個終點,而培養(yǎng)孩子獨立、培養(yǎng)孩子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他們離開家長安全的懷抱,自主追求高一級的冒險和挑戰(zhàn),則是家長的職責。

Homesick and Happy:How Time Away from Parents Can Help a Child Grow(《思鄉(xiāng)與快樂:離開父母的時日如何幫助兒童成長》)一書中,湯普森寫道:歸根到底,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替孩子去做,無論我們多么想幫他們。為了圓滿地完成任務,為了健全地成長,孩子們必須靠自己去做,并且通常要離開父母身邊,有時候是離開一夜,有時候則是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

11歲男孩制定夏令營父母行為守則,發(fā)人深省

(Homesick and Happy:How Time Away from Parents Can Help a Child Grow)

緊接著他列舉了八件家長再怎么心急如焚都不能幫孩子做的事情:

1、我們無法讓孩子開心起來;

2、我們無法給予孩子高度的自尊心;

3、我們無法替孩子建立友誼,也無法對他們的交際進行微觀管理;

4、我們無法成功地兼任孩子的代理人、經(jīng)理人和教練員;

5、我們無法為了促進孩子的成長而依照他們的意愿創(chuàng)造出“第二家庭”。

6、我們做父母的無法與孩子對網(wǎng)絡、數(shù)碼產(chǎn)品以及社交媒體領域的癡迷匹敵,也無法對這份癡迷加以限制,這點越來越明顯了。

7、我們無法保證孩子絕對安全,但我們可以竭盡全力讓他們自己注意。

8、我們無法替孩子完成獨立。

湯普森的發(fā)展里程碑列表——每一個孩子成長路上都會有的決定性的、必不可少的里程碑——列出了我們的孩子必須獨自走過的道路。家長們相信自己可以用有機纖維、無過敏的麻繩和滿腔愛意搭起橋梁,橫跨那些讓人難受的溝壑,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拋開我們做家長的一切的擔心,這些溝壑并不幽深,不會潛伏著惡龍和怪物,而只是一塊充滿冒險和刺激的奇域,注定帶給你難以言說的成就。倘若我們允許孩子憑一己之力向那些未知的領域進發(fā),他們一定會到達那里并且返回,等他們回到我們身邊、準備給我們講述冒險故事的時候,他們就成為了更加完滿、更具才干的人。

11歲男孩制定夏令營父母行為守則,發(fā)人深省

父母的職責只是:目送孩子遠去

所以,在我送兒子去參加露營的時候,我們不必再復習他定下的守則。他知道,我會記住并且尊重他的意愿。

我們停了車,我見了他的指導老師。別的家長們走向營地去為孩子鋪床,指點孩子把手電和額外的防曬霜放在哪里,而我揮揮手道了聲再見,安靜地離開。

歸根到底,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替孩子去做,無論我們多么想幫他們。為了圓滿地完成任務,為了健全地成長,孩子們必須靠自己去做,并且通常要離開父母身邊,有時候是離開一夜,有時候則是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

走回車子的路上,我的小兒子把手放在我手心里。

“我明年也想去露營。”他說。

“真的?”我腦海中浮現(xiàn)出他在這些人高馬大的少年中間跑來跑去的畫面。

“真的呀,”他點點頭,“我覺得明年我就夠大了?!?/span>

這樣說著,他放開了我的手,跑去路邊撿他看中的一堆松針葉。我看著他試圖將兩大把松針塞進口袋,就意識到,等到明年,他也差不多跟他哥哥第一次去露營的時候一樣大了。

所以呢,要是我做得好,明年他沒準兒就夠大了,然后我會再經(jīng)歷一遍:和孩子說再見,然后離開。聽起來有些傷感,但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作者與授權

Jessica Lahey,美國老師,《紐約時報》等媒體特約撰稿人。原文刊自www.theatlantic.com,由Karen Mushroom翻譯,我們做了編輯,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轉發(fā)到朋友圈。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