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國外讀了五年小學,我卻仍然有些抓狂

女兒在國外讀了五年小學,我卻仍然有些抓狂? ? ? ? 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252篇分享文章,作者是現(xiàn)居美國的momofabc,我們已與她聯(lián)系授權。

? ? ? ??女兒在美國小學已經(jīng)讀了5年了。對比中國的模式,美國小學確實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實地觀摩起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這里并非那么“完美”,有許多地方倒是讓我百思不得不解。

1.對孩子在學校學了什么有些茫然

? ? ? ??女兒在美國上小學,卻從不見她帶教科書回家。后來有機會問了老師才知道,原來美國的小學是沒有教科書的,任何科目都是如此。不過,即便如此,孩子的書包還是經(jīng)常被很厚的硬皮書占據(jù)——那是各科的練習題集,如果老師留了題集上的作業(yè),就得把它背回來做。但這根本不是課本,也不屬于個人,一個年級用完了得留給下一個年級接著用。

? ? ? ??有沒有教科書也許不影響老師的教學,但如果你想提前知道孩子這一年都會學些什么,或者對孩子學習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輔導時,你就會感到很茫然——手中沒有任何資料可循!唯一能提供信息的可能只剩平時孩子帶回家的零散作業(yè)或小測驗了。但那也只是盲人摸象,你只能自己揣摩那里面可能隱藏的知識點,而無法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的印象。

? ? ? ??在女兒上三年級以前,我每個星期都會收到一封來自她的班主任的信,信里會對那個星期孩子都學了什么科目知識做小結。我原以為這是美國學校的通行規(guī)定,便把它當作了解孩子學習進度的重要渠道。但等孩子升上四年級后,這種交流突然沒有了,到了五年級亦是如此。后來咨詢了女兒的老師才發(fā)現(xiàn),并不是每個老師都會這樣做。唯一的渠道都斷了!

? ? ? ??有朋友曾建議我去學校做義工,可以趁機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不過實踐下來才發(fā)現(xiàn),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我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個星期都到女兒的班里作義工,但絕大多數(shù)時候會被安排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完成任務(那有專門給義工準備的桌椅)。即使偶爾能呆在教室里,也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每個義工一般都只給安排一個小時)。這么短的時間,能對班上情況有個基本印象已經(jīng)不錯了,根本不可能對教學有什么全面的了解。

2.作業(yè)時間只是年級數(shù)乘以十分鐘

? ? ? ??女兒讀四年級時,我曾研究過她的數(shù)學課,發(fā)現(xiàn)其實美國學校的數(shù)學教學大綱并不比中國同年級的差,但為什么會有“大多數(shù)美國孩子的數(shù)學都比中國孩子差”這一傳說呢?先不說這一說法合理否,如果真是這樣,原因在我看來便是美國孩子做練習太少。女兒的學校有個規(guī)定,每個學生每天寫作業(yè)花的時間應為年級數(shù)乘以十分鐘,比如一年級學生的作業(yè)必須在十分鐘之內(nèi)完成。練習的時間少了,運算起來自然就沒有中國的學生快了。(少年商學院微信編輯:算術≠數(shù)學?;貜汀?29”查看精彩文章《美國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老師的一封來信》)

3.生字要靠自己學

? ? ? ??現(xiàn)在每個星期一,女兒都會收到語文老師發(fā)的一張20個單詞的生字表,她必須在星期五之前熟悉這些單詞的拼寫,然后進行拼寫測試(Spelling Test)。女兒幾乎都能得滿分,有一次我心血來潮想考考她,結果當我指著生字表里的單詞問她是什么意思時,她卻一個都沒認出來。下面是我們的對話:

? ? ? ??我:這個字是什么意思?

? ? ? ??女兒:不知道。

? ? ? ??我:不是都考過了,怎么還不知道它的意思?

? ? ? ??女兒:考的是Spelling(拼寫),不是Vocabulary(詞匯)。

? ? ? ??我:有什么區(qū)別?。亢?,那你告訴我你們是怎么學的Vocabulary?

? ? ? ??女兒:我們不學Vocabulary。

? ? ? ??我:那你們都學什么?老師不講這些生字的意思嗎?

? ? ? ??女兒:不講。

? ? ? ??我:那你不知道它們的意思怎么辦?光會拼寫有什么用?

? ? ? ??女兒:我們自己查字典。

? ? ? ??談話無法進行下去了,我不知該說些什么,心想如果沒有老師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字典上的意思,孩子怎么能理解呢?后來我去問了老師,老師和我解釋說,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教學重點是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接觸生字,學會拼寫,至于每個字是什么含義并不是學習的重點。說實話,我不明白為什么拼寫會比了解一個字的意思更重要,這就好比說我會寫很多的中國字,可我不知道它們的意思,學得再多也對閱讀沒有幫助啊。

? ? ? ??少年商學院微信編輯:想起一個案例。1968年,美國內(nèi)華達州一位母親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女兒認識禮品盒上“ OPEN ”的第一個字母“ O ”。這令她非常吃驚,當?shù)弥怯變簣@老師教的后,它把女兒所在在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她認為女兒在認識“ O ”之前,能把“ O ”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雞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這家幼兒園教她識讀了 26 個字母,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她要求幼兒園對這種后果負責,賠償伊迪絲精神傷殘費 1000 萬美元。后來,法院宣布這位家長勝訴。內(nèi)華達州也因為這個案例而修改了《公民教育保護法》。現(xiàn)在美國《公民權法》規(guī)定,幼兒在學校擁有兩項權利:第一,玩耍的權利;第二,問為什么的權利。

4.全能型的老師

? ? ? ??美國小學里一個老師至少要教兩門課,一般來說數(shù)學老師會兼教”科學“(包括簡單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等),語文老師會兼教社會學(包括地理,歷史,人文,經(jīng)濟等等)。而大多數(shù)的中國學校每門課一般都有專職的老師。

? ? ? ??老師教的課多,學生的作業(yè)卻不都是自己改,有的作業(yè)會交給家長義工來改。在過去兩三年的時間里,每個星期我都會抽出一天到學校幫老師改作業(yè),當然答案還是老師提供的,家長改好后再交回給老師直接打個分就行。這樣一比較,美國老師可比中國老師輕松多了,尤其是遇到犯錯級別比較高的學生,美國老師會直接送他們?nèi)バiL辦公室。所以在美國小學生眼里,“被送去校長辦公室”和被送進警局差不多,算是一種很嚴重的懲戒了。

【學院君說】

? ? ? ??在編輯作者的這篇文章時,我想起來一句中國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其實正是美國學校教學的方法論;但于華人家長而言,難免因愛子心切而希望孩子的一切盡在掌控中,或者站在我們當年受教育的視角看孩子的教育,所以有時會糾結。這是文化與理念的差異,無關好壞。少年商學院微信是一個全球人文教育原創(chuàng)體驗平臺,我們呈現(xiàn)多元,我們拋磚引玉,我們希望大家能就每一個話題暢所欲言。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