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資源分享——國慶特輯(四)
想象一下,當你懷著莊重的心情點開一部歷史紀錄片,結果配音用低沉嚴肅的聲音說道,“我們人類那漫長而又悠久的歷史,就是一部和脫發(fā)抗爭的歷史?!?/span>
滿屏的“哈哈哈哈哈”會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了,這難道不是一部惡搞片嗎?
但《歷史那些事》正是這么一部畫風奇特卻備受青少年喜愛的實驗性紀錄片,開頭就嚴正聲明——
前幾日《歷史那些事》第二季一上線,就在Bilibili網站(青少年非常喜歡的一個視頻網站)上斬獲了2000余條網友的走心評論。
其實2018年第一季推出時,這部歷史紀錄片新穎的風格——嚴謹認真的史料講解+年輕化的真人小劇場+名人名言升華主題就引起了很高的討論度。
別開一面的畫風挑戰(zhàn)了觀眾的看片習慣,有人愛得要命,也有人批評太過浮夸。
但讓塵封的歷史重新鮮活起來,變得有血有肉,這部紀錄片做到了?!稓v史那些事》每季都是8集,每集一個故事,30分鐘一集,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卻換了一個身份:大文豪蘇軾變身成吃貨,溫柔多才的李清照變成了李懟懟……
紀錄片用吐槽的方式把課本上的歷史人物變得有血有肉,就像你身邊的朋友在和你聊天,說著這些歷史人物的趣事,簡單易懂。
千古第一才女 —— 17歲便和詩兩首,比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的原作立意更加深刻,見解更加獨到,在汴京文人中引起了轟動。
但除了才情超絕,李清照還曾在明代的《古今女史》中被評為“博家之祖”,因為她不僅愛好廣泛還都玩出了一番小成就:
喜歡“打馬”這個棋藝游戲,就親自寫了一部游戲攻略《打馬圖經》;
丈夫趙明誠癡迷于金石研究,李清照陪著一起研究古籍、石刻時還編寫了我國最早也是最權威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
愛好飲酒,在《漱玉詞》中,“醉”字出現了十一次,“酒”字出現十九次。
比起課本上樹立的婉約派代表人物形象,實際上李清照的作風十分豪放。在歷史上李清照曾對張耒、蘇東坡、柳永、秦觀、王安石這些大文豪的詩詞全都點評了一遍。
歷史小劇場里,李清照化身李懟懟,把當時的古詩詞用大白話表現出來:
懟張耒,“你的文章價值觀問題太大了,立意不行,文筆也一般。”
懟蘇軾,“您博古通今,文章寫的挺好,可是怎么寫起詞來反而不諧音律?!?/span>
李清照懟得更直接了,“你才婉約派,你全家都是婉約派,一個人不同時期的風格都是有變化的,非得給人劃分門派,不是懶就是壞。”
當年丈夫趙明誠因小小兵變棄城而逃,全然不顧全城百姓和自己的妻子。
被罷免官職后,李清照跟著趙明誠一路南下,經過烏江當初項羽自刎之處,她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借古諷今的詩詞,人人稱贊她雖身為女子卻胸懷天下,但又有誰人知,這實際上是她內心對丈夫深深的失望。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李清照身為女子卻一直在爭取自己的自由。
告發(fā)第二任丈夫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甚至不惜入獄。后來被人搭救,卻再也不得重返故土。
公元1135年,53歲的李清照登上八詠樓遙望故土,她從未后悔。
在這部紀錄片里我們得以撕開詩詞那層面紗,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李清照,慷慨桀驁,敢愛敢恨。
她以燦爛的詩詞和獨特的個性,在男人的世界里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不論滄海桑田如何變幻,紅塵世道如何變換,都掩蓋不了她光芒萬丈的才情,如一盞孤燈,高懸在千年歷史的天空。
他是辛棄疾。那個本該手握兵刃上陣殺敵的大青兕,最終卻成了大詞人的辛棄疾。
他也曾以為,南歸之后他能施展自己的拳腳,光復中原。卻不知自己走入的不是實現自己理想的廣闊天地,而是消磨這一夢想的漫漫長夜。
自從歸附南宋,辛棄疾從負責滁州的災后重建,到湖南的安撫使,南宋朝廷只想讓他在后方當救火隊員。
他曾上書多次,愿帶兵北伐收復失地,卻一次次石沉大海。只能寫下無奈詩句: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南歸19年后,苦苦等待的辛棄疾經過朝廷恩準,終于能組建自己的軍隊,為了抓住這百年一遇的機會,他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可命運的弄人,每當辛棄疾燃起一身熱血,就會馬上被撲滅。
至此,辛棄疾心灰意冷,即使耿直如他也意識到,對于南宋朝廷而言,靖康之恥后淪陷的半壁江山遠遠不如自己在臨安的一把龍椅。
他隱居山中,自號“稼軒居士”,天生的將種卻被硬生生逼成一名詞人,他只能將一腔熱血盡數融到了筆下,若可以選擇,他不會做美名詞人,他更愿征戰(zhàn)沙場,手刃敵人。
歷史小劇場里,仿照《東邪西毒》則拍了一個《南龍北兕》。
與辛棄疾一樣,陳同甫也有收復失地的北伐之心。此次,他是特來找尋歸隱的辛棄疾一同實現當初的理想。
面對陳同甫的質問,“起兵山東,生擒逆賊,你忘了嗎?”
可送別陳同甫,獨自飲酒時,辛棄疾卻撫摸著那落灰的刀劍,“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話語之間都是不甘的淚水。
1206年,南宋終于確定要重新北伐,退居二線的辛棄疾卻只能登上北固亭,寫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span>
當人們在燈火闌珊處尋到他的時候,辛棄疾早已英雄遲暮。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辛棄疾似乎又回到了那個來過無數遍的夢境,沒有溪上青草,沒有蛙聲一片,只有沙場點兵,只有吹角連營。
《歷史那些事》的每一集,都如李清照、辛棄疾一般,不像一般的歷史紀錄片,反而像電視劇情節(jié)飽滿,讓人看著故事就記住了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平。
他出品的每一部歷史紀錄片,豆瓣評分都在8.7分以上。他的風格就是將歷史當電視劇來拍,有故事,還能將場景還原得有模有樣。
只是這次與他以往嚴肅的紀錄片都不同,為什么要拍這部“很不正經”的紀錄片?
“我做這個紀錄片,最初就是想和我兒子對話?!苯痂F木接受采訪時說道。
這部在Bilibili上備受年輕人喜歡的歷史紀錄片,最初卻是來自于導演金鐵木在和他兒子的溝通中感受到的代溝和那種挫敗感。
“我兒子是一個典型的處于‘90后’和‘00后’之間的人。我跟他打了十幾年的交道,斗智斗勇,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我認為,我還是非常失敗的,因為我覺得我沒有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
所以金鐵木想是拍一部年輕人喜歡的紀錄片,與他們對話。
網上也有人質疑,歷史類紀錄片是否能用如此“不正經”的方式去拍攝。
金鐵木也承認,第一季有點形式大于內容,所以在第二季中更注重對于內容的把控。
在輕松和有趣當中,如果能夠學到一些知識,能夠被歷史上的一些人物所感動,能夠對我們當下的人生有所啟發(fā),這是我們做這個節(jié)目的出發(fā)點。
金鐵木的兒子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對他說了一句“沒想到你這人還行哈”。
他覺得,這部紀錄片已經實現了當初拍攝的初衷——走進了00后的世界,找到了一個可以溝通的方式。
他認為,“90后”“00后”是互聯網的一代,他們玩的、吃的和骨子里的文化基因都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不同。
很多批評《歷史那些事》的人說,里面的很多史料都是瞎編、胡說。
但在不斷追求史料準確性的基礎上,我想《歷史那些事》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背后真實的歷史,就已經意義非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