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子千遍,不如學美國老師建立“紀律賬戶”

訓子千遍,不如學美國老師建立“紀律賬戶”

這是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的第817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學院特約作者,在美國高校從事課程設計工作的南橋老師,我們已獲其授權。

 

在美國學校,孩子不守紀律,通常是被老師送到校長辦公室,讓校長去教育,再不然就是送到專門針對“問題”學生的特殊學校,要再折騰就“遣返”回家,老師的主要職責是教學,可不會成天跟頑童打疲勞戰(zhàn)。但也有例外,比如我兒子這個學年的班主任——白梅(Ms. Bammel)老師。

 

表現好壞,每一筆都記進“支票本”

 

因為兒子的這個班是大學里的一個實驗班,沒有小學校長室可供發(fā)配之用,一天下來,從頭到尾,就是白梅老師一個人在教,想想都覺得頭痛,但白梅老師卻是管孩子紀律的一把好手,她的秘訣就是——建立一個小小“金融系統(tǒng)”。

 

學生遵守紀律,或是某方面表現比較突出,就可以獲得一些虛擬貨幣獎勵。如果哪些方面表現不好則會扣分,周末學生還要帶回家給父母簽字才能生效。

訓子千遍,不如學美國老師建立“紀律賬戶”

 

為了模擬真實的貨幣系統(tǒng),老師給每個小朋友發(fā)了一本支票本(和平時大家所用的支票本一樣)。支票本上寫著收入的“金額”項目。收入包括:作業(yè)按時完成得10元,和同學一起鍛煉得30元,該保持安靜時不亂講話得10元,等等。支出則包括作業(yè)上忘記署名,尺子丟了,自己的儲物柜太亂之類。學生表現不同,故而每個人支票本上收支項目和余額都不同。老師借此讓孩子學習如何平衡自己的預算,親眼看到行為后果。行為好壞,效果看得見,好行為賺錢,壞行為賠錢。

 

▋“金融延伸產品”讓孩子積極性爆棚

 

我兒子在學校表現不錯,我看到他的賬戶上,“收入”一周一周往上漲,我善心爆棚,給兒子說:“這樣吧,你這虛擬貨幣,期末到我這里來,我跟你十塊兌一塊?!边@跟比特幣換真錢一回事。

 

美國人常說,You can catch more flies with honey than with vinegar(“蜂蜜比醋粘的蒼蠅多”),激勵效果果然好過挖苦。老師設立的金融體系,加上我自己推出的金融衍生產品,成效顯著。

 

小朋友賬戶金額一直在漲。學期結束前,已經積攢到1230多塊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一學期結束,我欠下123美元債務。

 

徹底發(fā)揮“魚餌”的激勵效應

 

期末前,白梅老師來信,說班上最后一天舉辦拍賣,讓孩子們用虛擬貨幣買東西。至于拍賣品,她自己提供一些,也鼓勵家長捐贈物品。借助拍賣,讓孩子們賬戶清零——平常攢起來的分數都能換成實物了。拍賣品或許是一些不值錢的小玩意,但是一旦拍賣,孩子們的興趣就非常之高。這樣的做法一舉兩得,既培養(yǎng)孩子在校好習慣,也讓孩子學學如何理財。

 

這個方法如果再發(fā)展一點,還可以設立一個網站,變成一個網絡金融系統(tǒng),讓孩子更容易地看到收支平衡,大人們常年往網站上放些物品,給孩子競拍,徹底發(fā)揮“魚餌”的激勵效應!

 

制造驚喜有“風險”

 

不過此方法實施中也出了一點意外,不妨給有意借鑒的大人們提個醒。

 

話說安排拍賣的郵件中,白梅老師讓家長捐贈物品時“秘密”帶來。為什么是秘密帶給她呢?我估計是要把小孩想要的東西“捐”過來,讓他們驚喜地拍到。那我就想了,有什么東西能給我兒子驚喜呢?這段時間,我們兩個小孩在家玩Wii(Wii Sports Resort),發(fā)現光碟上有劃痕,用不起來。于是我想,要是買一個光碟,被兒子拍到,他一定很驚喜。那天上班我走不開,于是我讓他媽媽去買了光碟,帶給老師。

 

她問:“你怎么知道他們會拍到?”我說你交給白梅老師,她知道怎么處理。我又想:不會這么巧吧?這種被人都玩膩的游戲,二十幾個人的班級里,難道還會有第二個人要去搶拍?

 

但是,拍賣會結束后回來,我看到家里多出了一堆東西。卻唯獨沒有我給兒子專門定制的這份驚喜!原來,熊孩子壓根兒不知道有這拍賣品,跟一個同學搶拍一個烏龜鑰匙環(huán),兩人把價格抬到了兩百多。后來又競拍一個樂高飛機,拍到了六百多。一千三百多塊錢,很快揮霍一空。等老師突然拿出光碟的時候,他只剩下五塊錢了——那碟被同學用40塊錢拍走了。

 

而老師本意,也是想希望家長們清理雜物,把小孩可能不用的東西給捐出去。我卻理解成制造驚喜了,白忙乎一場。但這也是具體操作方法上的題外話,一點小誤會,很快就過去了。但這種教育設計確實值得一學,相信效果會很不錯。

?

 

發(fā)表評論